當民智未開,物質與心靈尚未明顯界定以前,人們認為在身體或肉體死亡後,其(靈)魂(他的心靈或精髓)仍然存在。但魂與體在本質上,並不如日後那樣鮮明對立,分庭抗禮。正如最近一班先進的德國思想家,以魂、體之間的整合為題進行論述;他們的觀點成為日後此題推論之根據。事實上,所有的推論均難逃原地打轉,如同柯爾律治(Coleridge)筆下的老水手,以山丘上的教堂為界啟航,又以山丘上的教堂為準歸帆(註1)。

註1:請見費希特(Immanuel Hermann Fichte)心理學理論,收錄於「心理哲學」一書(費希特編著,莫瑞爾(Morrel)編譯,1860年,London,Longmans出版)。克廉克(Klenke)亦對心理與身體之間的互動提出論證,並為日後有機心理學體系(organic psychology)的圭臬。培根在其作「De Aug」中,亦有所論及:「論到心思與身體之間的一致性時,最急需研究的,應是各行為官能,所依附存在之器官究竟為何。」諾瓦利斯(Novalis)曾說:「當我們探究人的奧秘身體時,就離天堂不遠矣。」然而事實往往與此相反。我們身體作聖靈的殿的時間,遠不及成為污靈居所的時間要多。

荷馬(Homer)認為,在人死後,無論他的身體是曝屍荒野,還是尊貴入土,(靈)魂都會到冥界去。依荷馬的觀點,(靈)魂與身體之間確實有別,不過(靈)魂僅僅是身體的影子。影子裡的生命,只是地上生命冰冷、暗淡的複製。亡靈與失去生命的身體相去無幾,不過沉湎於已逝之之歲月而已。我們慣常以「蒙福」一詞來形容亡故之人,但是請記得,對於不信者而言,他們無法理解死亡是一個蒙福的狀態。即便是荷馬筆下的阿基理德(Achilles),也在極樂淨土(Elysian Fields)宣稱─陰間至高的獎賞,也不及陽間苟活之一日。

故主教華德萊(Whately)認為,異教人士對(靈)魂單獨存在的觀念過無模糊不實,故而證明他們不相信(靈)魂存在的說法,筆者認為似乎太過。他們所以語焉不詳,甚而矛盾,是因為他們不知道(靈)魂要如何單獨存在於身體之外。就像摩登派神學家,一下說天使是無形的、非物質的,一下又說死後的小孩,都安息在天使的懷中。若我們就此斷定他們不相信天使的存在,似乎是有欠公允;因為他們只是無法明確指出天使的本質,復因受表達詞彙之限,而措詞失當罷了。同理,我們也不該認為,這些異教人士以其直覺的印象為基礎,推定人死後的(靈)魂如幻影般的存在─一種介於虛、實之間的「中介狀態」,如同我們對一個夢境或幻想的片段聯想,是一種又真又幻的中介狀態。這些異教人士與我們一樣,主張人的(靈)魂乃是人本質的中心;只不過他們對於人在身體失去思考與行動的器官─大腦、血液、脈搏、神經之後,如何仍能行動和思考,備感困惑。在這方面,我們並不優於他們,正如巴特勒主教(Bishop Bulter)在「類推學」(Analogy)第一章所說─他們也不亞於我們。當一個基督教詩人,如但丁(Dante)或米爾頓(Milton)在描寫死後的世界及其成員時,也只能用人有限的言語來形容未知之境。他也許擅於將描繪理想化(如米爾頓),或在此事上有所未及(如但丁);但多半流於偏頗,顧此則失彼。米爾頓所描繪的身後世界,也許不如但丁那般活靈活現,自然也不如其生動。凡米爾頓所想像過的,但丁都做了更深刻的描繪;前者只是一個平面的素描,後者卻是鑿刻出來的鮮活立體塑像。

│回目錄│     │上一頁│     │下一頁│


© 2003 DCP, Anaheim, California